2025年10月,新西兰南岛最大城市基督城成为全球航天产业关注的焦点。一场以“探索未来天空”为主题的新西兰航空航天峰会在此举行,汇聚了全球300余家航天企业、科研机构及投资者。然而,这场旨在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盛会,却因场外抗议者的激烈声讨而蒙上阴影——反对者高举“拒绝太空军事化”的标语,直指航天技术双刃剑效应,而峰会内部则沉浸在对万亿市场蛋糕的憧憬中。火箭实验室创始人彼得·贝克的一句“新西兰可分得全球2.3万亿美元航天市场10%份额”,更将这场争议推向高潮。
抗议声浪:太空军事化的伦理拷问
峰会开幕当日,数十名抗议者聚集在会场外,他们身着反战标语服饰,手持“太空属于全人类,而非武器库”的横幅,高呼“停止太空军备竞赛”。抗议组织者艾玛·威尔逊向媒体表示:“航天技术本应用于探索与和平,但当前趋势显示,卫星侦察、反卫星武器等军事应用正在侵蚀太空的纯净性。新西兰作为《外层空间条约》签署国,不应成为军事化扩张的帮凶。”
抗议者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。近年来,全球主要航天国家加速布局“太空战场”,美国已成立太空军,俄罗斯、印度等国亦频繁测试反卫星武器。而商业航天企业因技术门槛降低、成本下降,逐渐成为军事化链条中的关键环节。例如,部分企业提供的卫星图像服务已被用于战场实时监控,引发国际社会对“商业航天变相军用”的质疑。
商业航天派:万亿市场的“新西兰机遇”
面对场外抗议,峰会内部却传递出截然不同的乐观信号。火箭实验室创始人彼得·贝克在主题演讲中直言:“全球航天产业规模将在2040年前突破2.3万亿美元,新西兰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、成熟的航天基础设施及创新生态,完全有能力占据10%的市场份额。”他以火箭实验室自身为例:尽管公司总部已迁至美国,但其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工厂仍持续生产“电子火箭”(Electron),该火箭以低成本、快速发射著称,已为美国军方及商业客户完成数十次任务。
贝克的观点得到多位与会者呼应。新西兰经济与区域发展部长斯图尔特·纳什在致辞中强调:“航天产业是新西兰经济多元化的关键。我们已吸引超过15家国际航天企业落户,创造数千个高薪岗位。政府将继续投资航天港建设,并简化发射许可流程。”数据显示,2024年新西兰航天产业出口额达8.7亿纽币,同比增长22%,其中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占比超60%。
双刃剑效应:发展与责任的平衡之困
新西兰的航天野心背后,是商业利益与伦理责任的深刻博弈。一方面,火箭实验室等企业的成功证明,小国亦可凭借技术专长在全球航天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。例如,火箭实验室的“中子号”(Neutron)重型火箭计划于2026年首飞,其可回收设计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,有望吸引更多商业客户。另一方面,抗议者指出的军事化风险亦不容忽视。2023年,火箭实验室曾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(DARPA)发射一颗军用实验卫星,引发新西兰国内对“技术中立性”的讨论。
对此,新西兰航天局负责人马克·吉尔摩回应称:“我们严格审查所有发射任务,确保符合《外层空间条约》及国内法律。商业航天与军事应用的界限在于目的,而非技术本身。”然而,这种“技术无罪论”未能完全平息争议。坎特伯雷大学航天政策研究员安娜·李指出:“当商业航天企业深度参与军方项目时,其技术中立性必然受到质疑。新西兰需建立更透明的监管机制,避免成为太空军事化的‘帮凶’。”
未来之路:在探索与约束中前行
新西兰航空航天峰会的争议,折射出全球航天产业快速扩张下的普遍困境。对于新西兰而言,2300亿美元的市场蛋糕充满诱惑,但伦理风险亦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。火箭实验室的案例显示,企业可通过技术输出与本土生产结合的模式,实现全球布局与本地就业的双赢。然而,政府需在吸引投资与维护国际形象间找到平衡点。
目前,新西兰已出台《2025-2030年航天战略》,明确将商业航天、太空科学及应用列为三大优先领域,同时承诺“不发展太空武器”。这一政策框架能否化解争议,仍需时间检验。可以预见的是,随着SpaceX、蓝色起源等巨头加速布局,以及中国、印度等新兴力量的崛起,新西兰的航天之路必将面临更多挑战。如何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同时,守住人类对太空的共同理想,将是这个南太平洋岛国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。
结语
基督城的这场峰会,既是商业航天狂欢的缩影,也是全球太空治理困境的微观写照。当彼得·贝克描绘“10%市场份额”的蓝图时,抗议者的标语提醒着人们:太空探索的终极目标,不应是地缘政治的延伸或军事霸权的工具,而应是全人类对未知的共同追求。新西兰的选择,或将为小国参与全球航天竞争提供重要范本——在商业利益与伦理责任之间,找到那条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