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29日,新西兰环保组织“森林与鸟类”公布年度盛事——“年度鸟类”评选结果,新西兰特有的猎鹰(kārearea)以超过1.4万张选票的绝对优势夺冠,成为全球关注的生态焦点。这场持续二十年的评选活动不仅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态狂欢,更折射出新西兰在本土物种保护领域的深刻实践与显著成效。
一、猎鹰夺冠:速度与生态价值的双重象征
新西兰猎鹰以其俯冲时速可达200公里的惊人速度被誉为“山谷中的孤独猎食者”,其形象甚至被镌刻在新西兰货币上,成为国家生态符号的象征。此次评选吸引了来自127个国家的超7.5万张投票,其中新西兰本地投票占比达87%,凸显公众对本土物种保护的强烈认同。猎鹰的夺冠并非偶然——它曾于2012年首次登顶,此次二度折桂,既是对其生态价值的再确认,也是对其生存危机的高度警示。
据“森林与鸟类”组织统计,猎鹰现存数量仅5000至8000只,主要分布于北岛、南岛及斯图尔特岛。尽管其适应了人工种植园环境,以非本地鸟类和哺乳动物为食,但栖息地丧失、天敌捕食(如雪貂、老鼠)仍威胁其种群延续。首席执行官尼古拉·托基指出:“猎鹰的夺冠是公众对保护行动的集体呼吁,它提醒我们,每一种濒危物种都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。”
二、评选背后的生态危机:80%上榜物种濒危
2025年评选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入围前十的物种中,80%面临生存危机。紧随猎鹰之后的啄羊鹦鹉(kea)和黑知更鸟(black robin)分别以12,506票和11,726票位列第二、第三,而这两种鸟类均属国家级濒危物种,现存数量不足300只。去年的冠军黄眼企鹅(Hoiho)今年跌至第十名,其种群因海洋污染和气候变化持续萎缩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,评选历史上的“冠军精英”如鸮鹦鹉(kākāpō)、黄眼企鹅等,均因人类活动(如栖息地破坏、外来物种入侵)濒临灭绝。例如,哈斯特巨鹰——新西兰历史上最大的猛禽,因恐鸟灭绝和哺乳动物竞争,已在200万年内从15公斤的巨兽退化为生态边缘物种。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:新西兰的独特生态正因人类干预而加速崩塌。
三、全民参与:从“表情包大战”到政策推动
与早期仅900人参与的冷清局面不同,2025年的评选演变为一场跨国的生态文化运动。候选鸟类拥有“助选经理”,粉丝通过表情包、吐槽海报、鸟类舞蹈表演等方式拉票,甚至引发美国脱口秀主持人约翰·奥利弗的全球宣传效应(2023年凤头䴙䴘因他的介入以29万票夺冠)。这种娱乐化传播背后,是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深层关切。
新西兰政府亦积极响应。2025年11月,内阁讨论修订《枪支法》,旨在通过更严格的管控减少非法狩猎对鸟类的威胁;同时,农业科技部门利用数字化工具优化供应链,减少农业扩张对栖息地的侵占。此外,新西兰与中国等国家在进博会上的合作,也为其生态产品(如可持续林业、生态旅游)开辟了国际市场,为保护资金筹措提供新路径。
四、从猎鹰到全球:生态保护的“新西兰样本”
新西兰的实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:
- 科学监测与公众教育结合:通过年度评选、货币图案等符号化传播,将专业生态数据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行动;
- 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:从枪支管控到农业科技,多维度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;
- 国际合作与文化输出:借助进博会等平台,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,形成可持续的保护模式。
正如尼古拉·托基所言:“猎鹰的夺冠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。它让我们看到,当科学、政策与公众力量汇聚时,即使最濒危的物种也能重获生机。”2025年的评选结果,不仅是对新西兰猎鹰的加冕,更是对全球生态保护行动的集结号——每一种物种的存续,都是人类对未来世界的庄严承诺。